襄阳市南漳县:活态传承非遗 呜音喇叭进校园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襄阳市南漳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培育传承人、实施数字化记录、推动项目进校园,成功激活了传统技艺的文化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近日,走进南漳县巡检镇文家垭村,“呜音喇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国福正悉心指导儿子刘朝旭演奏技巧。“呜音喇叭”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原为宫廷雅乐,后流入民间,现存传统曲牌百余个,主要盛行于巡检镇及周边地区,是楚音乐文化稀有的活态遗存。这项技艺没有乐谱记载,全凭历代乐师口耳相传,且相比传统管乐用指头按孔,“呜音喇叭”是用手指二关节按孔音,对演奏者要求极高。

2023年,县文化馆联合省群艺馆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2024年编排了“生生不息”呜音喇叭舞台剧,并出版了《唢呐艺术呜音喇叭》图书,通过详实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完整记录其曲牌、代表曲目和演奏技法,极大地辅助了传承教学。

为了让古老技艺播撒种子、培育新苗,南漳县在巡检镇峡口中学设立了“呜音喇叭”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刘国福父子每月定期为学生授课,系统教授长号、喇叭、马锣等乐器演奏,吸引了很多学生学习。“虽然乐器看起来古朴,但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我还会继续学下去!”峡口中学学生唐忠熇说。

据统计,南漳县现有各级非遗项目7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人,2024年各类文化产品产值800多万元。(湖北日报客户端南漳频道 作者 胡振兴 张鹏亮)

责任编辑:何霄

襄阳市南漳县:活态传承非遗 呜音喇叭进校园

发表时间:2025-07-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襄阳市南漳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培育传承人、实施数字化记录、推动项目进校园,成功激活了传统技艺的文化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近日,走进南漳县巡检镇文家垭村,“呜音喇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国福正悉心指导儿子刘朝旭演奏技巧。“呜音喇叭”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原为宫廷雅乐,后流入民间,现存传统曲牌百余个,主要盛行于巡检镇及周边地区,是楚音乐文化稀有的活态遗存。这项技艺没有乐谱记载,全凭历代乐师口耳相传,且相比传统管乐用指头按孔,“呜音喇叭”是用手指二关节按孔音,对演奏者要求极高。

2023年,县文化馆联合省群艺馆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2024年编排了“生生不息”呜音喇叭舞台剧,并出版了《唢呐艺术呜音喇叭》图书,通过详实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完整记录其曲牌、代表曲目和演奏技法,极大地辅助了传承教学。

为了让古老技艺播撒种子、培育新苗,南漳县在巡检镇峡口中学设立了“呜音喇叭”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刘国福父子每月定期为学生授课,系统教授长号、喇叭、马锣等乐器演奏,吸引了很多学生学习。“虽然乐器看起来古朴,但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我还会继续学下去!”峡口中学学生唐忠熇说。

据统计,南漳县现有各级非遗项目7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人,2024年各类文化产品产值800多万元。(湖北日报客户端南漳频道 作者 胡振兴 张鹏亮)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