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陈贵镇:文明基因不断提升矿业强镇气质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文明集市活动。

六月初夏,大冶市陈贵镇堰畈桥村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王大姐捏着印有“废旧电池”的卡片,精准投入红色有害垃圾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以前觉得垃圾分类挺难,今天学了才发现并不复杂!”她笑着扬了扬刚领到的环保手册。一场以“分类齐参与·低碳新时尚”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活动,正让绿色新风吹进村民心田。这是陈贵镇深化文明建设的寻常一幕。就在一个月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捷报:袁伏二村新晋“全国文明村镇”,陈贵镇与小雷山村则成功保留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这份荣誉,为这座工业强镇的文明气质写下生动注脚。

富而思进 文明底蕴的深层基因

当“矿业重镇”的光环笼罩陈贵镇,外界常将其与“暴发户”的刻板印象挂钩。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座工业强镇的基因里早已刻入另一种追求——经济与文明的同频共振。

2024年,陈贵镇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162家工业企业创下25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突破6.35亿元,位列湖北百强镇第5名、中部百强镇第15名。比数字更厚重的是其文化积淀:“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之乡”“中国龙狮文化运动之乡”等国家级文化名片,让这座工业城镇透出儒雅气质。在陈贵人看来,“富”是基础,“贵”才是灵魂。这种自觉追求催生了独特的价值生态:全镇每年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累计涌现各类典型1300余人次。20余位各级楷模构成陈贵镇的“精神坐标群”。正如村民感叹:“听他们讲故事,就像和邻家大哥大姐拉家常,道理自然就懂了。”

创新实践 文明新风的落地密码

文明理念能否生根,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贴近民心的载体。陈贵镇的答案清晰而有力——让群众当主角,让创新成常态。

“文明集市”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今年4月,镇中心公园广场上,青年志愿者设计的“垃圾分类投篮”游戏排起长队。居民们将垃圾卡片投入对应颜色垃圾桶,分类正确即可赢得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帆布袋。同步开启的“惠民服务直播间”里,社保办理、户籍政策等答疑吸引上千网友互动,把“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推向纵深。

村规民约则从墙上走入生活。在矿山村石堰柯湾——清乾隆监察御史柯瑾的故乡,“勤耕读”写入村规化作实际行动,累计培养百余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北大等名校学子。小雷山村创新推行“积分兑鲜花”模式,村民通过参与清洁家园、家风评比赚取积分,清明时节凭分兑换康乃馨。“比烧纸钱体面多了!”手持6支鲜花的刘大妈笑道。仅2025年上半年,全镇开展村规民约积分兑换活动32场,简办红白事12起。

长效机制 文明基因的传承之道

从“全国文明镇”到“国家卫生镇”,陈贵镇的荣誉墙背后,是一套融合制度保障、生态建设、青年力量的可持续机制。

在矿山村石堰柯湾,以柯瑾“清正廉明”家风为根基的道德评议会定期公示红黑榜,让移风易俗从倡导变为自觉。环境治理则形成制度化闭环:全镇划分38个责任路段实行副科级干部包保,2025年新修复破损街面800平方米,补栽绿植800平方米,更换路灯百余盏。尤为亮眼的是19个村均设立垃圾四级分类点,打造出南山村、袁伏二村等省级示范村,废旧砖瓦砌成的花坛成为生态微景观。

青年力量为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能。由镇村青年骨干组成的“文明宣导队”,在集市中化身政策讲解员、游戏策划师、健康顾问。“看到大家把文明理念‘拎’回家,我们成就感满满!”志愿者小廖指着帆布袋上的移风易俗标语说。这支队伍如同一根红线,串起了政府、企业、群众的共建合力。

“播下文明种,方能遍地开花。”陈贵镇党委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这座矿业强镇二十载文明长跑的初心。从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到翰墨飘香的文化礼堂,从积分兑换鲜花的村民笑脸到街头巷尾的“志愿红”,当“富”的实力滋养“贵”的气质,全国文明镇的金字招牌便不再是符号,而成为百姓可知可感的生活日常。

行走今日陈贵镇,昔日工矿小镇已蜕变为“经济富美、生态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文明新高地。这片土地上,文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河——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向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奔涌不息。(湖北日报 通讯员石婧)

责任编辑:何霄

大冶市陈贵镇:文明基因不断提升矿业强镇气质

发表时间:2025-07-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文明集市活动。

六月初夏,大冶市陈贵镇堰畈桥村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王大姐捏着印有“废旧电池”的卡片,精准投入红色有害垃圾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以前觉得垃圾分类挺难,今天学了才发现并不复杂!”她笑着扬了扬刚领到的环保手册。一场以“分类齐参与·低碳新时尚”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活动,正让绿色新风吹进村民心田。这是陈贵镇深化文明建设的寻常一幕。就在一个月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捷报:袁伏二村新晋“全国文明村镇”,陈贵镇与小雷山村则成功保留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这份荣誉,为这座工业强镇的文明气质写下生动注脚。

富而思进 文明底蕴的深层基因

当“矿业重镇”的光环笼罩陈贵镇,外界常将其与“暴发户”的刻板印象挂钩。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座工业强镇的基因里早已刻入另一种追求——经济与文明的同频共振。

2024年,陈贵镇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162家工业企业创下25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突破6.35亿元,位列湖北百强镇第5名、中部百强镇第15名。比数字更厚重的是其文化积淀:“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之乡”“中国龙狮文化运动之乡”等国家级文化名片,让这座工业城镇透出儒雅气质。在陈贵人看来,“富”是基础,“贵”才是灵魂。这种自觉追求催生了独特的价值生态:全镇每年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累计涌现各类典型1300余人次。20余位各级楷模构成陈贵镇的“精神坐标群”。正如村民感叹:“听他们讲故事,就像和邻家大哥大姐拉家常,道理自然就懂了。”

创新实践 文明新风的落地密码

文明理念能否生根,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贴近民心的载体。陈贵镇的答案清晰而有力——让群众当主角,让创新成常态。

“文明集市”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今年4月,镇中心公园广场上,青年志愿者设计的“垃圾分类投篮”游戏排起长队。居民们将垃圾卡片投入对应颜色垃圾桶,分类正确即可赢得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帆布袋。同步开启的“惠民服务直播间”里,社保办理、户籍政策等答疑吸引上千网友互动,把“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推向纵深。

村规民约则从墙上走入生活。在矿山村石堰柯湾——清乾隆监察御史柯瑾的故乡,“勤耕读”写入村规化作实际行动,累计培养百余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北大等名校学子。小雷山村创新推行“积分兑鲜花”模式,村民通过参与清洁家园、家风评比赚取积分,清明时节凭分兑换康乃馨。“比烧纸钱体面多了!”手持6支鲜花的刘大妈笑道。仅2025年上半年,全镇开展村规民约积分兑换活动32场,简办红白事12起。

长效机制 文明基因的传承之道

从“全国文明镇”到“国家卫生镇”,陈贵镇的荣誉墙背后,是一套融合制度保障、生态建设、青年力量的可持续机制。

在矿山村石堰柯湾,以柯瑾“清正廉明”家风为根基的道德评议会定期公示红黑榜,让移风易俗从倡导变为自觉。环境治理则形成制度化闭环:全镇划分38个责任路段实行副科级干部包保,2025年新修复破损街面800平方米,补栽绿植800平方米,更换路灯百余盏。尤为亮眼的是19个村均设立垃圾四级分类点,打造出南山村、袁伏二村等省级示范村,废旧砖瓦砌成的花坛成为生态微景观。

青年力量为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能。由镇村青年骨干组成的“文明宣导队”,在集市中化身政策讲解员、游戏策划师、健康顾问。“看到大家把文明理念‘拎’回家,我们成就感满满!”志愿者小廖指着帆布袋上的移风易俗标语说。这支队伍如同一根红线,串起了政府、企业、群众的共建合力。

“播下文明种,方能遍地开花。”陈贵镇党委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这座矿业强镇二十载文明长跑的初心。从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到翰墨飘香的文化礼堂,从积分兑换鲜花的村民笑脸到街头巷尾的“志愿红”,当“富”的实力滋养“贵”的气质,全国文明镇的金字招牌便不再是符号,而成为百姓可知可感的生活日常。

行走今日陈贵镇,昔日工矿小镇已蜕变为“经济富美、生态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文明新高地。这片土地上,文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河——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向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奔涌不息。(湖北日报 通讯员石婧)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