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坪生态公墓。
村民代表大会上向群众征求意见。
殡葬改革得到群众支持。
公墓一角。
走进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沿着公路盘旋而上,曾经杂乱无章分布在路边、屋旁和田间的坟墓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墓内一个个卧式墓碑。
2005年,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村民绝壁凿路,让店子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为当代“愚公支书”。
但随着村里红色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一座座坟墓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人与墓争地也影响了村级经济发展。
于是,“愚公支书”带领干群移墓:以提升组织力为基础,以涵养文明新风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殡葬为切口,充分宣传发动,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广泛开展了一场破除千年旧俗的“思想革命”,为店子坪村全面振兴发展拓宽了空间。
破局:聚力思想引领,变外因为内因
在店子坪村的林下公墓内,一排排绿树秀劲挺拔,卧式墓碑隐匿于绿树鲜花之中,显得庄重而宁静。公墓占地面积约20亩,每一个穴位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既满足了村民的殡葬需求,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绿色化、集约化。
回想起殡葬改革之初,传统的殡葬习俗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民对迁移祖坟十分抵触。但店子坪村是全国文明村、省级红色教育基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更是农旅结合AAA级红色旅游景区,每年吸引党员干部、青年学子、参观游客2万余人次。
一边是根深蒂固的习俗,一边是发展的需求,王光国下定决心推行殡葬改革。
要移墓必须先转变思想。店子坪村紧抓村“两委”干部、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热心骨干群众等“关键少数”,打出组合拳:
制定推进殡葬改革政策明白卡,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实施殡葬改革先锋队伍;
开展“想清楚、干明白”大讨论,动员5名党小组组长、13名党员中心户、18名小组理事会成员在两周内召开屋场会、夜谈会等40余场、入户走访群众100余户,读文件、讲政策、谈看法,群众讲给群众听,党员做给群众看,引发群众集体思考;
组织80余名应迁应改群众到恩施市高台村、巴东县土店子村参观考察殡葬改革工作,让群众对殡葬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改革后是什么样、如何好有了直观的感受,并结合店子坪实际,全覆盖征求群众意见,共同制订迁改方案。
思想扭转后,40余名迁改对象现场报名,全体村民初步达成了“封建给文明让路、陋俗给发展让路”的共识。
攻坚:聚力群众需求,变阻力为动力
同意迁和愿意迁不一样,答应改和一定改有差距。
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群众思想摇摆,怎么办?
“坚持不强制迁改、不进行补贴、不降低标准原则,慢做群众思想工作,快推群众需求落实”成为方法论。
干部和党员先带头。党支部书记王光国、党小组组长周赐雄、群众代表唐海英等57名党员群众代表先迁先改,率先把存续数百年的王氏祖坟、刘氏祖坟迁至公墓,带动王、刘两姓35座坟头全部迁入;动员村民王从富拆除刚修建的豪华大墓,让原本迟疑观望的群众纷纷迁改。在群众的支持下,店子坪在14天内迁坟54座、改坟53座,一举完成了“三沿五区”面上坟头迁改工作。
怎么改群众说了算。收集采纳群众意见20余条,共同制订建设方案;邀请群众对公墓建设进行监管,每天安排专人查看建设进度、现场情况并在微信群中公布,针对群众发现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14名本土工匠仅用时26天建成林下墓穴199个,解决了迁改群众的后顾之忧。
由1名村“两委”成员会同所在党小组组长、联系服务党员挨家挨户走访,对需迁坟对象,共同确定碑文内容、动土时间,明确是由村级施工队迁坟还是自主施工,并签订承诺书;对就地遮掩对象,共同确定遮掩方案、完成时限;对仍有疑虑的对象,继续做思想工作。
为建成群众满意、符合地方长远发展的生态公墓,店子坪村依托党员群众代表、德高望重老人、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等,组建16人的公墓建设专班,共同确定将距规划区3公里的一处小山包作为公墓选址。
立新:聚力长效机制,变风景为风尚
走在店子坪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幢幢气派的楼房立于青山绿水间,特色农作物茁壮生长。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纷纷表示,殡葬改革是一件利于发展的好事,不仅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整洁,还为地方发展腾出了空间。
效果看得见,群众自然满意,但移风易俗的步伐不止步于此。
为巩固殡改成果,店子坪村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成风化人、敦风化俗。
修订村规民约。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将文明殡葬、祭扫祈福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作为“邻里互助队”承诺践行内容、积分制负面清单指标。
设置文明殡葬劝导岗、公墓设施维护岗各2个,4名无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认岗认责,定期清理公墓内的垃圾和杂草,维护公墓相关设施,劝导群众文明祭祀,确保公墓环境整洁、运行规范。
该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辖区内红白事操办、可能发生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封建迷信等行为进行预警、劝导、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引导村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截至目前,店子坪村5名新亡人员全部在公墓下葬。
观念一变天地宽,满目新景入画来。店子坪村高效推进殡葬改革,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美化了生态环境,拓宽了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解放了群众思想,凝聚了发展共识,提供了改革路径,真正意义上打通了绿色发展、生态康养的第二条“愚公路”。
“坚强的党组织就是强有力的火车头,党建工作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王光国说。(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 冶 通讯员 刘 平)
发表时间:2025-01-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店子坪生态公墓。
村民代表大会上向群众征求意见。
殡葬改革得到群众支持。
公墓一角。
走进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沿着公路盘旋而上,曾经杂乱无章分布在路边、屋旁和田间的坟墓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墓内一个个卧式墓碑。
2005年,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村民绝壁凿路,让店子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为当代“愚公支书”。
但随着村里红色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一座座坟墓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人与墓争地也影响了村级经济发展。
于是,“愚公支书”带领干群移墓:以提升组织力为基础,以涵养文明新风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殡葬为切口,充分宣传发动,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广泛开展了一场破除千年旧俗的“思想革命”,为店子坪村全面振兴发展拓宽了空间。
破局:聚力思想引领,变外因为内因
在店子坪村的林下公墓内,一排排绿树秀劲挺拔,卧式墓碑隐匿于绿树鲜花之中,显得庄重而宁静。公墓占地面积约20亩,每一个穴位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既满足了村民的殡葬需求,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绿色化、集约化。
回想起殡葬改革之初,传统的殡葬习俗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民对迁移祖坟十分抵触。但店子坪村是全国文明村、省级红色教育基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更是农旅结合AAA级红色旅游景区,每年吸引党员干部、青年学子、参观游客2万余人次。
一边是根深蒂固的习俗,一边是发展的需求,王光国下定决心推行殡葬改革。
要移墓必须先转变思想。店子坪村紧抓村“两委”干部、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热心骨干群众等“关键少数”,打出组合拳:
制定推进殡葬改革政策明白卡,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实施殡葬改革先锋队伍;
开展“想清楚、干明白”大讨论,动员5名党小组组长、13名党员中心户、18名小组理事会成员在两周内召开屋场会、夜谈会等40余场、入户走访群众100余户,读文件、讲政策、谈看法,群众讲给群众听,党员做给群众看,引发群众集体思考;
组织80余名应迁应改群众到恩施市高台村、巴东县土店子村参观考察殡葬改革工作,让群众对殡葬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改革后是什么样、如何好有了直观的感受,并结合店子坪实际,全覆盖征求群众意见,共同制订迁改方案。
思想扭转后,40余名迁改对象现场报名,全体村民初步达成了“封建给文明让路、陋俗给发展让路”的共识。
攻坚:聚力群众需求,变阻力为动力
同意迁和愿意迁不一样,答应改和一定改有差距。
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群众思想摇摆,怎么办?
“坚持不强制迁改、不进行补贴、不降低标准原则,慢做群众思想工作,快推群众需求落实”成为方法论。
干部和党员先带头。党支部书记王光国、党小组组长周赐雄、群众代表唐海英等57名党员群众代表先迁先改,率先把存续数百年的王氏祖坟、刘氏祖坟迁至公墓,带动王、刘两姓35座坟头全部迁入;动员村民王从富拆除刚修建的豪华大墓,让原本迟疑观望的群众纷纷迁改。在群众的支持下,店子坪在14天内迁坟54座、改坟53座,一举完成了“三沿五区”面上坟头迁改工作。
怎么改群众说了算。收集采纳群众意见20余条,共同制订建设方案;邀请群众对公墓建设进行监管,每天安排专人查看建设进度、现场情况并在微信群中公布,针对群众发现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14名本土工匠仅用时26天建成林下墓穴199个,解决了迁改群众的后顾之忧。
由1名村“两委”成员会同所在党小组组长、联系服务党员挨家挨户走访,对需迁坟对象,共同确定碑文内容、动土时间,明确是由村级施工队迁坟还是自主施工,并签订承诺书;对就地遮掩对象,共同确定遮掩方案、完成时限;对仍有疑虑的对象,继续做思想工作。
为建成群众满意、符合地方长远发展的生态公墓,店子坪村依托党员群众代表、德高望重老人、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等,组建16人的公墓建设专班,共同确定将距规划区3公里的一处小山包作为公墓选址。
立新:聚力长效机制,变风景为风尚
走在店子坪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幢幢气派的楼房立于青山绿水间,特色农作物茁壮生长。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纷纷表示,殡葬改革是一件利于发展的好事,不仅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整洁,还为地方发展腾出了空间。
效果看得见,群众自然满意,但移风易俗的步伐不止步于此。
为巩固殡改成果,店子坪村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成风化人、敦风化俗。
修订村规民约。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将文明殡葬、祭扫祈福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作为“邻里互助队”承诺践行内容、积分制负面清单指标。
设置文明殡葬劝导岗、公墓设施维护岗各2个,4名无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认岗认责,定期清理公墓内的垃圾和杂草,维护公墓相关设施,劝导群众文明祭祀,确保公墓环境整洁、运行规范。
该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辖区内红白事操办、可能发生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封建迷信等行为进行预警、劝导、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引导村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截至目前,店子坪村5名新亡人员全部在公墓下葬。
观念一变天地宽,满目新景入画来。店子坪村高效推进殡葬改革,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美化了生态环境,拓宽了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解放了群众思想,凝聚了发展共识,提供了改革路径,真正意义上打通了绿色发展、生态康养的第二条“愚公路”。
“坚强的党组织就是强有力的火车头,党建工作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王光国说。(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 冶 通讯员 刘 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