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现场,专家们在交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现场展示的精品。
01年漆艺师马广波
89年楚琴师甘俊
87年简牍复刻师李智
青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更是推动文化繁荣进程中的关键力量。
荆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近年来,荆州扛起楚文化保护传承大旗,全力打造新时代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关注、研学楚文化,他们拜大师、听古韵、习古文,制漆器、弹楚琴、写简牍,在文化传承中寻找心灵归宿、实现人生价值。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多名“80后”至“00后”荆州青年,倾听他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勇闯“独木桥”无怨无悔
2024年12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在荆州召开第四届“荆楚问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展出上百种精美漆器,令人目不暇接。来自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的“00后”漆艺师马广波带着他的学生,手捧着各自的漆艺作品,穿梭于各个展台间,现场向漆艺专家请教。
马广波曾学习汽车修理,在他的父母看来,这是一门用得上、好就业的实用手艺。然而,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17年举办的一次漆器展,却改变了马广波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楚漆作品,就被它绚丽的外表吸引了。”马广波回忆,那一道道经过刀刻纸磨的绚烂花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楚文化的辉煌。从此,他迷上了楚漆,决定报考该校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漆艺方向)。
这个决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应该接受更大众化的职业教育,找到好工作才是回到“正途”。反复劝说无效后,父母没收了他的砂纸、铁针等打磨工具,不允许他接触任何跟漆器有关的物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18年,马广波如愿进入了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装饰纹理、推磨抛光和阴干等多个精细步骤的漆艺制作工艺,在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副院长孟祥高的教导下,主攻楚式漆器。
三年大专生涯,马广波吃了不少苦头。“一件精品漆器,需要刷六七十道漆,历经数月才能完成。”马广波说,生漆具有高度致敏性,接触之后,皮肤会长漆疮,刺痛难耐、潮红瘙痒。此外,大小形状不一的刻刀,也在他手掌上留下了多个疤痕。
马广波全心扑在工作室里,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颜色古朴的漆料一字排开,半成品的耳杯和茶壶,造型和荆州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如出一辙。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马广波留校成为了一名漆艺老师,父母也对他的努力竖起大拇指。
在马广波看来,传承楚漆工艺,已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看到有人愿意出钱买我制作的漆器,太有成就感了!”他自豪地说,“我制作的茶杯一只能卖到300元呢!”
和马广波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兴趣选择从事非遗传承工作。2017年,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漆艺方向)只有15名学生,到2024年迅速扩大到200人。目前,该校已累计培育漆艺高技能人才超千人次,带动近3000人次投入漆艺产业链中。
琴音带我走出人生低谷
焚一炷沉香,泡一壶古茗,挺直腰杆,端坐在楚琴前。沉肩、闭目,左手扣弦,叫“仙鹤傲立”;右手拂弦,称“凤凰欲鸣”。每当心烦意乱时,楚琴师甘俊就会反复温习古琴指法,平复心境。
甘俊出生于1989年末,是一名“准90后”。多年前,他下海经商,创立了湖北楚门优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荆州市擎举救援服务中心两家企业,曾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后来,公司经营状态每况愈下,不断降薪、裁员,债台高筑、濒临破产。再加之孩子上学、老人生病,甘俊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时候家里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甘俊回忆,有一次,家里吵得不可开交,妻子灵机一动取出琵琶,即兴弹奏了一曲《十面埋伏》,激昂的曲调瞬间平息了争吵,剑拔弩张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从此,古琴古韵成了一家人平复心情的灵丹妙药,甘俊也开始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2021年,甘俊结识了楚地斫琴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翔,系统性学习弹斫琴技艺。楚地斫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对于毫无音乐基础的甘俊来说,学好这门技艺绝非易事。
“令我印象最深,也是最难的课就是第一堂课。”甘俊说,课堂主题是“培养心境”,要求所有学员屏气凝神,采用古琴第一个指法,用指尖反复体会琴弦的触感。整整两个小时,不少学员因为内容枯燥、手臂酸涩等原因中途休息,甘俊却一口气坚持了下来。
三年过去,甘俊已经能够独自演奏《楚歌》《广陵散》等著名曲目。“弹楚琴让我找到了精神家园,心态也更加成熟。”甘俊说,通过学琴,他学会了理解和倾听,对待家人更加温柔和包容。
甘俊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能早日亲手制作古琴。“古琴琴身由面板和底板组成,木料决定了古琴的音质,木料越老,质地越疏松,结构越稳定,声音越通透。”他随手拿起一片琴胚向记者展示,古琴面板为弧形,底板平直,借鉴天圆地方之意;古琴一端较高,代表高山,两端用琴弦连接,寓意流水,这是中国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追求。
甘俊介绍,这两年,热衷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从2023年到2024年底,万翔的学生从400人增加到3000人。据中国琴会数据统计,古琴演奏者每年大约增长15000人,推动古琴从“小众”走向“大众”。
用笔尖重叙散落的历史
“简牍复刻就像临摹作画,却又比作画更考验人。”荆州市楚韵阁简牍艺术研发中心内,青年绘画师李智手提狼毫笔,对照着荆州博物馆所藏张家山汉简的高清放大照片,小心翼翼地复刻着简牍上的文字。
简牍是文字重要载体之一,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近年来,长江流域出土众多简牍,时代齐全、内容丰富,成为研究长江文明与中华文明珍贵的文献资源。荆州是重要的出土地区之一。2021年5月,简牍制作技艺(楚简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直关注荆州楚文化的李智认为,随着众多历史简牍被挖掘修复,社会将需要更多简牍复刻人员,尤其需要有美术功底的人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2022年,他主动拜师省级楚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有志,加入到简牍复刻工作小组。
此前,李智经营着一家绘画培训班。有一次,黄有志想复刻一批刚挖掘出土的简牍,但是复刻的竹简颜色总是不尽如人意。他找到李智帮忙调色,经过反复试验,复刻简牍终于再现了“重见天日”时的风采。
刚加入小组,李智信心十足,可实际工作起来困难重重。“竹子”要成为“竹简”,需要经过包括选材、取材、杀青、解片、蒸煮、冲洗、晾干、简背划痕、刻契口、书写、编联等若干工序,流程烦琐,比作画更加考验心性。
最让他头疼的是认字、写字。楚简文字上溯甲骨金文,下追秦汉篆隶,字形10万字以上,字头6112个,异体字逾2000个。在复刻简牍时,需要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避免错字漏字。一些简牍层层粘连、一触即溃,无法完整看清字体内容,必须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测。即便认清了字体,还得注意用笔方式、控制力度,尽可能还原古人字迹。
“我通过绘画了解简牍,又通过简牍了解楚文化。”李智说,看到自己复刻的一枚枚简牍、一个个文字,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据统计,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保护修复的简牍文物数量已有近20万枚,占全国同期出土简牍数量的80%以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表示,简牍修复、复刻工作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目前中心已有30多名“80后”“90后”青年简牍修复师,在简牍保护、传承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通讯员 周栎 周东)(受访者供图)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现场,专家们在交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现场展示的精品。
01年漆艺师马广波
89年楚琴师甘俊
87年简牍复刻师李智
青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更是推动文化繁荣进程中的关键力量。
荆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近年来,荆州扛起楚文化保护传承大旗,全力打造新时代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关注、研学楚文化,他们拜大师、听古韵、习古文,制漆器、弹楚琴、写简牍,在文化传承中寻找心灵归宿、实现人生价值。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多名“80后”至“00后”荆州青年,倾听他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勇闯“独木桥”无怨无悔
2024年12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在荆州召开第四届“荆楚问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展出上百种精美漆器,令人目不暇接。来自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的“00后”漆艺师马广波带着他的学生,手捧着各自的漆艺作品,穿梭于各个展台间,现场向漆艺专家请教。
马广波曾学习汽车修理,在他的父母看来,这是一门用得上、好就业的实用手艺。然而,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17年举办的一次漆器展,却改变了马广波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楚漆作品,就被它绚丽的外表吸引了。”马广波回忆,那一道道经过刀刻纸磨的绚烂花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楚文化的辉煌。从此,他迷上了楚漆,决定报考该校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漆艺方向)。
这个决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应该接受更大众化的职业教育,找到好工作才是回到“正途”。反复劝说无效后,父母没收了他的砂纸、铁针等打磨工具,不允许他接触任何跟漆器有关的物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18年,马广波如愿进入了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装饰纹理、推磨抛光和阴干等多个精细步骤的漆艺制作工艺,在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副院长孟祥高的教导下,主攻楚式漆器。
三年大专生涯,马广波吃了不少苦头。“一件精品漆器,需要刷六七十道漆,历经数月才能完成。”马广波说,生漆具有高度致敏性,接触之后,皮肤会长漆疮,刺痛难耐、潮红瘙痒。此外,大小形状不一的刻刀,也在他手掌上留下了多个疤痕。
马广波全心扑在工作室里,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颜色古朴的漆料一字排开,半成品的耳杯和茶壶,造型和荆州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如出一辙。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马广波留校成为了一名漆艺老师,父母也对他的努力竖起大拇指。
在马广波看来,传承楚漆工艺,已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看到有人愿意出钱买我制作的漆器,太有成就感了!”他自豪地说,“我制作的茶杯一只能卖到300元呢!”
和马广波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兴趣选择从事非遗传承工作。2017年,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漆艺方向)只有15名学生,到2024年迅速扩大到200人。目前,该校已累计培育漆艺高技能人才超千人次,带动近3000人次投入漆艺产业链中。
琴音带我走出人生低谷
焚一炷沉香,泡一壶古茗,挺直腰杆,端坐在楚琴前。沉肩、闭目,左手扣弦,叫“仙鹤傲立”;右手拂弦,称“凤凰欲鸣”。每当心烦意乱时,楚琴师甘俊就会反复温习古琴指法,平复心境。
甘俊出生于1989年末,是一名“准90后”。多年前,他下海经商,创立了湖北楚门优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荆州市擎举救援服务中心两家企业,曾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后来,公司经营状态每况愈下,不断降薪、裁员,债台高筑、濒临破产。再加之孩子上学、老人生病,甘俊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时候家里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甘俊回忆,有一次,家里吵得不可开交,妻子灵机一动取出琵琶,即兴弹奏了一曲《十面埋伏》,激昂的曲调瞬间平息了争吵,剑拔弩张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从此,古琴古韵成了一家人平复心情的灵丹妙药,甘俊也开始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2021年,甘俊结识了楚地斫琴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翔,系统性学习弹斫琴技艺。楚地斫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对于毫无音乐基础的甘俊来说,学好这门技艺绝非易事。
“令我印象最深,也是最难的课就是第一堂课。”甘俊说,课堂主题是“培养心境”,要求所有学员屏气凝神,采用古琴第一个指法,用指尖反复体会琴弦的触感。整整两个小时,不少学员因为内容枯燥、手臂酸涩等原因中途休息,甘俊却一口气坚持了下来。
三年过去,甘俊已经能够独自演奏《楚歌》《广陵散》等著名曲目。“弹楚琴让我找到了精神家园,心态也更加成熟。”甘俊说,通过学琴,他学会了理解和倾听,对待家人更加温柔和包容。
甘俊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能早日亲手制作古琴。“古琴琴身由面板和底板组成,木料决定了古琴的音质,木料越老,质地越疏松,结构越稳定,声音越通透。”他随手拿起一片琴胚向记者展示,古琴面板为弧形,底板平直,借鉴天圆地方之意;古琴一端较高,代表高山,两端用琴弦连接,寓意流水,这是中国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追求。
甘俊介绍,这两年,热衷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从2023年到2024年底,万翔的学生从400人增加到3000人。据中国琴会数据统计,古琴演奏者每年大约增长15000人,推动古琴从“小众”走向“大众”。
用笔尖重叙散落的历史
“简牍复刻就像临摹作画,却又比作画更考验人。”荆州市楚韵阁简牍艺术研发中心内,青年绘画师李智手提狼毫笔,对照着荆州博物馆所藏张家山汉简的高清放大照片,小心翼翼地复刻着简牍上的文字。
简牍是文字重要载体之一,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近年来,长江流域出土众多简牍,时代齐全、内容丰富,成为研究长江文明与中华文明珍贵的文献资源。荆州是重要的出土地区之一。2021年5月,简牍制作技艺(楚简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直关注荆州楚文化的李智认为,随着众多历史简牍被挖掘修复,社会将需要更多简牍复刻人员,尤其需要有美术功底的人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2022年,他主动拜师省级楚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有志,加入到简牍复刻工作小组。
此前,李智经营着一家绘画培训班。有一次,黄有志想复刻一批刚挖掘出土的简牍,但是复刻的竹简颜色总是不尽如人意。他找到李智帮忙调色,经过反复试验,复刻简牍终于再现了“重见天日”时的风采。
刚加入小组,李智信心十足,可实际工作起来困难重重。“竹子”要成为“竹简”,需要经过包括选材、取材、杀青、解片、蒸煮、冲洗、晾干、简背划痕、刻契口、书写、编联等若干工序,流程烦琐,比作画更加考验心性。
最让他头疼的是认字、写字。楚简文字上溯甲骨金文,下追秦汉篆隶,字形10万字以上,字头6112个,异体字逾2000个。在复刻简牍时,需要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避免错字漏字。一些简牍层层粘连、一触即溃,无法完整看清字体内容,必须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测。即便认清了字体,还得注意用笔方式、控制力度,尽可能还原古人字迹。
“我通过绘画了解简牍,又通过简牍了解楚文化。”李智说,看到自己复刻的一枚枚简牍、一个个文字,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据统计,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保护修复的简牍文物数量已有近20万枚,占全国同期出土简牍数量的80%以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表示,简牍修复、复刻工作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目前中心已有30多名“80后”“90后”青年简牍修复师,在简牍保护、传承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通讯员 周栎 周东)(受访者供图)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