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至,刘宇、潘妍合著的新书《朋友,新年进步》在武汉举办新书分享会,翻开书页,遥远又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500多张大学贺年片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也是讲故事的主角,它们直观地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中国大学影像,勾连着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了《朋友,新年进步》的作者刘宇、潘妍,以及本书责任编辑张尧钦,请他们分享这份特别的视觉档案创作心得。
藏在贺年片里的
“交大五校”和“勘探队员之歌”
刘宇是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钟情并擅长用图片讲故事。2017年底,刘宇出版《大桥》,视觉化呈现武汉地标长江大桥,2020年出版《时间开始了》,以自己数十年收藏的画报、海报、节目单、文艺期刊、戏票、电影票等为载体,构建1949年至1959年的大武汉文艺志视觉版。
此次出版新书《朋友,新年进步》同样采取“图说”方式——从刘宇收藏的5000多份学校的画刊、招生简章、毕业纪念册、奖状、贺年片、文艺演出邀请函等资料中,选出500多张贺年片进行创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1950年代的中国大学曾经历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大学格局,也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今日中国大学的面貌。有的学校经过改组和合并,已经撤销和更名,部分大学历史上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有关的材料多是官方档案和文献。有别于档案中冷冰冰的文字,当时具有社交属性的贺年片生动地反映了这段历史。”刘宇接受采访时说,他从2019年开始收集全国各个大学的贺年片,这些贺年片的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收集的过程中,他发现贺年片和普通风景照不同,有很多美学趣味,同时还是记录大学变迁的图像史,可从中窥见新中国的大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于是他开始系统地收藏和研究。“我对大学办学体制、文化传承有较为完整的了解。我的写作是通过对每份材料的细致挖掘,身临其境地体会当年大学师生的理想抱负、关心激励、惜别感伤,将这些真实的情感带入书中。”
刘宇坦言,影像是直观的,但又是“缺失”的,“很多信息仅靠图像是无法传达的。”刘宇回忆自己收藏的第一张贺年片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贺年片的题材多与轮船、火车相关,唯有一帧尤为特别:画面左上角,一株苍劲的古松凌空伸展,中间镶嵌着1962年年历,下方是五个英姿飒爽的女青年,身着民族服饰,依次排开,开弓搭箭。”
在《朋友,新年进步》一书中,“交大五校”一章讲述交通大学的历史渊源:交通大学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建校较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49年以后,交通大学在历经多年的变迁后衍生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台湾的阳明交通大学,统称“中国交大五校”。书中可以看到各交通大学的贺年片。书中介绍:1996年是交通大学百年校庆,建校100周年纪念碑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心广场落成。2016年,同根同源的两岸五校首度同庆交通大学120周年。五所大学也将继续传承交通大学的精神。
书中“勘探队员之歌”一章,由20世纪60年代一部很火的电影《年青的一代》写起,电影是根据北京地质学院创作的话剧改编拍摄的,电影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成为地质学院的校歌。几经变迁,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但多次出现在贺年片上的校园里地质队员的塑像与《勘探队员之歌》一起,进入地质学院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
贺年片创作谁最强?
工学院和师范学院
作为美术文献研究者,刘宇发现大学贺年片(主要是照片版)主要流行于两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此时的风格热烈而优雅;随后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呈现自由而潇洒的面貌。之后随着电子媒介兴起,大学贺年片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刘宇印象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年片做得最好的是工学院和师范学院,“这和当时国家发展工业,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相关。”
本书另外一位作者潘妍是位“80后”,她怎样理解这些年代感十足的贺年片呢?
“这些带有复古怀旧气息的贺年片,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在读到过去记忆的同时,回归到精神内核,那就是相约新时代,对共同进步的美好期待。”潘妍说,来自大学的贺年片,可以看作时代的注脚,“来自知识界、来自青年人对时代的认知。”
在内容上,这些贺年片有着反映时代特点的共性,如画面中描绘的卫星上天、巨轮下海、钢花飞溅、五谷丰登等;这些贺年片也同样体现了不同院校的专业特性与个性表达,例如,地质院校的勘探现场,航空院校的飞机展示,邮电院校的电波发射,文艺院校的演出剧照等,既体现了各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成果,也构成了独有的视觉符号。
在表现形式上,这些贺年片多以校园建筑和景观照片为主,辅以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图案,体现了特定年代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500多张贺年片如何结构在一起呢?刘宇介绍,本书大体分为工学、农学、新中国的新大学和其他大学四个部分。“工学”和“农学”部分体现了院系调整背景下,中国高校的20个重点学科建设历程,侧面反映了时代发展特点;“新中国的新大学”简要梳理了1949年后15所中国大学的建设和变迁,并通过百余张贺年片体现了当时的校容校貌;“其他大学”则讲述了工学和农学之外的专业大学和特色大学建设。部分文章设有“再见母校”小节,作为延伸部分,收录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形形色色的大学贺年片。
除此之外,本书还选用了表现运动会、文艺演出、读书会、毕业纪念等校园生活的纪念性卡片,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贺年片,但这些卡片也具有贺年片的功能(图片背后的新年寄语和落款时间可以佐证)。这些材料也能让读者对当时大学校园生活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潘妍从事设计工作,她说:“这本书就像一幢建筑,图片、文字、装帧是一个有机整体。针对大学贺年片所具有的设计属性,装帧在借鉴过往历史图像的基础上,无论是在页眉页脚的图案设计上,还是在对大学贺年片的重新改造上,都做了新的尝试,把原有设计元素赋予当代表达,期望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读者走进书里,如同进入一个聚会场所,和朋友们见面聊天。”
彩蛋揭秘
此湖北大学非彼湖北大学
作为《朋友,新年进步》的责任编辑,张尧钦感受到“作者是捡贝壳的人,这么多时光的贝壳为读者拼出当时大学的样子”。作者收集的图像与写出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
张尧钦提示读者,书里藏了不少彩蛋。在“省部共建”一章,有一张1965年的湖北大学的贺年片。贺年片上的建筑像是宫殿或庙宇,现在湖北大学的校园里找不到这样的建筑。“这是蛇山上的一处历史建筑表烈祠(现为烈士祠),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祭奠抗日英烈最高规格的祠堂。后来这里的建筑曾属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武汉市修葺烈士祠,安放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抗日战争武汉会战的先烈灵位。”张尧钦分享了自己的考证结果,为何这个建筑会出现在湖北大学的贺年片上呢?“1965年的湖北大学不是现在的湖北大学。”
20世纪60年代的湖北大学是1958年由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的,在1969年撤销。现在的湖北大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创办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学院等阶段,1984年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两所“湖北大学”同名同姓不同宗,没有“血缘”关系。
刘宇收集到的贺年片大部分是使用过的,书中展现的是贺年片的正面,背面写着各种祝福。一张1964年中山大学的贺年片,是一位男同学在毕业前夕写给女同学的,里面写到了对未来的打算,对国家发展的期望,还有祝福,“写得非常含蓄,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情书。”刘宇大量翻阅自己收集的贺年片发现,寄信的人都会谈到对新时代、新进步的美好祝愿,对国家发展的期望,相约共同进步,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
刘宇说:“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00多所大学发展到今天的3000多所高校,每一帧大学贺年片都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诉说着一段段有关青春、友谊、成长的动人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表时间:2025-01-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4年冬至,刘宇、潘妍合著的新书《朋友,新年进步》在武汉举办新书分享会,翻开书页,遥远又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500多张大学贺年片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也是讲故事的主角,它们直观地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中国大学影像,勾连着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了《朋友,新年进步》的作者刘宇、潘妍,以及本书责任编辑张尧钦,请他们分享这份特别的视觉档案创作心得。
藏在贺年片里的
“交大五校”和“勘探队员之歌”
刘宇是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钟情并擅长用图片讲故事。2017年底,刘宇出版《大桥》,视觉化呈现武汉地标长江大桥,2020年出版《时间开始了》,以自己数十年收藏的画报、海报、节目单、文艺期刊、戏票、电影票等为载体,构建1949年至1959年的大武汉文艺志视觉版。
此次出版新书《朋友,新年进步》同样采取“图说”方式——从刘宇收藏的5000多份学校的画刊、招生简章、毕业纪念册、奖状、贺年片、文艺演出邀请函等资料中,选出500多张贺年片进行创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1950年代的中国大学曾经历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大学格局,也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今日中国大学的面貌。有的学校经过改组和合并,已经撤销和更名,部分大学历史上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有关的材料多是官方档案和文献。有别于档案中冷冰冰的文字,当时具有社交属性的贺年片生动地反映了这段历史。”刘宇接受采访时说,他从2019年开始收集全国各个大学的贺年片,这些贺年片的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收集的过程中,他发现贺年片和普通风景照不同,有很多美学趣味,同时还是记录大学变迁的图像史,可从中窥见新中国的大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于是他开始系统地收藏和研究。“我对大学办学体制、文化传承有较为完整的了解。我的写作是通过对每份材料的细致挖掘,身临其境地体会当年大学师生的理想抱负、关心激励、惜别感伤,将这些真实的情感带入书中。”
刘宇坦言,影像是直观的,但又是“缺失”的,“很多信息仅靠图像是无法传达的。”刘宇回忆自己收藏的第一张贺年片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贺年片的题材多与轮船、火车相关,唯有一帧尤为特别:画面左上角,一株苍劲的古松凌空伸展,中间镶嵌着1962年年历,下方是五个英姿飒爽的女青年,身着民族服饰,依次排开,开弓搭箭。”
在《朋友,新年进步》一书中,“交大五校”一章讲述交通大学的历史渊源:交通大学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建校较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49年以后,交通大学在历经多年的变迁后衍生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台湾的阳明交通大学,统称“中国交大五校”。书中可以看到各交通大学的贺年片。书中介绍:1996年是交通大学百年校庆,建校100周年纪念碑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心广场落成。2016年,同根同源的两岸五校首度同庆交通大学120周年。五所大学也将继续传承交通大学的精神。
书中“勘探队员之歌”一章,由20世纪60年代一部很火的电影《年青的一代》写起,电影是根据北京地质学院创作的话剧改编拍摄的,电影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成为地质学院的校歌。几经变迁,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但多次出现在贺年片上的校园里地质队员的塑像与《勘探队员之歌》一起,进入地质学院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
贺年片创作谁最强?
工学院和师范学院
作为美术文献研究者,刘宇发现大学贺年片(主要是照片版)主要流行于两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此时的风格热烈而优雅;随后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呈现自由而潇洒的面貌。之后随着电子媒介兴起,大学贺年片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刘宇印象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年片做得最好的是工学院和师范学院,“这和当时国家发展工业,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相关。”
本书另外一位作者潘妍是位“80后”,她怎样理解这些年代感十足的贺年片呢?
“这些带有复古怀旧气息的贺年片,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在读到过去记忆的同时,回归到精神内核,那就是相约新时代,对共同进步的美好期待。”潘妍说,来自大学的贺年片,可以看作时代的注脚,“来自知识界、来自青年人对时代的认知。”
在内容上,这些贺年片有着反映时代特点的共性,如画面中描绘的卫星上天、巨轮下海、钢花飞溅、五谷丰登等;这些贺年片也同样体现了不同院校的专业特性与个性表达,例如,地质院校的勘探现场,航空院校的飞机展示,邮电院校的电波发射,文艺院校的演出剧照等,既体现了各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成果,也构成了独有的视觉符号。
在表现形式上,这些贺年片多以校园建筑和景观照片为主,辅以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图案,体现了特定年代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500多张贺年片如何结构在一起呢?刘宇介绍,本书大体分为工学、农学、新中国的新大学和其他大学四个部分。“工学”和“农学”部分体现了院系调整背景下,中国高校的20个重点学科建设历程,侧面反映了时代发展特点;“新中国的新大学”简要梳理了1949年后15所中国大学的建设和变迁,并通过百余张贺年片体现了当时的校容校貌;“其他大学”则讲述了工学和农学之外的专业大学和特色大学建设。部分文章设有“再见母校”小节,作为延伸部分,收录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形形色色的大学贺年片。
除此之外,本书还选用了表现运动会、文艺演出、读书会、毕业纪念等校园生活的纪念性卡片,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贺年片,但这些卡片也具有贺年片的功能(图片背后的新年寄语和落款时间可以佐证)。这些材料也能让读者对当时大学校园生活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潘妍从事设计工作,她说:“这本书就像一幢建筑,图片、文字、装帧是一个有机整体。针对大学贺年片所具有的设计属性,装帧在借鉴过往历史图像的基础上,无论是在页眉页脚的图案设计上,还是在对大学贺年片的重新改造上,都做了新的尝试,把原有设计元素赋予当代表达,期望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读者走进书里,如同进入一个聚会场所,和朋友们见面聊天。”
彩蛋揭秘
此湖北大学非彼湖北大学
作为《朋友,新年进步》的责任编辑,张尧钦感受到“作者是捡贝壳的人,这么多时光的贝壳为读者拼出当时大学的样子”。作者收集的图像与写出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
张尧钦提示读者,书里藏了不少彩蛋。在“省部共建”一章,有一张1965年的湖北大学的贺年片。贺年片上的建筑像是宫殿或庙宇,现在湖北大学的校园里找不到这样的建筑。“这是蛇山上的一处历史建筑表烈祠(现为烈士祠),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祭奠抗日英烈最高规格的祠堂。后来这里的建筑曾属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武汉市修葺烈士祠,安放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抗日战争武汉会战的先烈灵位。”张尧钦分享了自己的考证结果,为何这个建筑会出现在湖北大学的贺年片上呢?“1965年的湖北大学不是现在的湖北大学。”
20世纪60年代的湖北大学是1958年由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的,在1969年撤销。现在的湖北大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创办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学院等阶段,1984年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两所“湖北大学”同名同姓不同宗,没有“血缘”关系。
刘宇收集到的贺年片大部分是使用过的,书中展现的是贺年片的正面,背面写着各种祝福。一张1964年中山大学的贺年片,是一位男同学在毕业前夕写给女同学的,里面写到了对未来的打算,对国家发展的期望,还有祝福,“写得非常含蓄,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情书。”刘宇大量翻阅自己收集的贺年片发现,寄信的人都会谈到对新时代、新进步的美好祝愿,对国家发展的期望,相约共同进步,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
刘宇说:“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00多所大学发展到今天的3000多所高校,每一帧大学贺年片都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诉说着一段段有关青春、友谊、成长的动人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