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到下:朱光亚。朱光亚(左一)年幼时与家人的合影。幼年时期的朱光亚。朱光亚的西南联大物理学系毕业证明书。青年时期的朱光亚。朱光亚为宜昌市第一中学建校90周年题词。宜昌市科技馆。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
2024年12月25日,是“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朱光亚长子朱明远再次到武汉,为家乡人民讲述父辈以身许国的燃情岁月。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宜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也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找寻朱光亚与宜昌的不解之缘。
出生于宜昌的“两弹一星”元勋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著名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牵头组织起草这封公开信的,正是当时25岁的朱光亚。
今天,当我们谈起朱光亚,这个名字已是万众敬仰: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然而,当我们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名字以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最晚解密的。
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当“朱光亚”这个闪光的名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2004年,从事宜昌地方志工作的朱复胜,辗转与北京朱光亚同志办公室取得联系,并得到了朱老本人的确认:朱光亚于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宜昌城区平和里。朱光亚和宜昌的一段渊源也由此被挖掘出来。
朱光亚,家里排行第三。1927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朱光亚随全家迁至汉口,住在汉口南京路崇正里。朱光亚的父亲朱懋功毕业于法语学校,后在外资企业工作。受父亲影响,朱光亚在少年时就接受了西式教育。由于勤奋好学、聪慧踏实,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朱光亚与父母、两个哥哥一起向大后方撤迁,再次回到宜昌。短暂停留之后,他们又从宜昌乘船到了重庆。
从西南联大出发,朱光亚登上了世界舞台,随后又毅然重返祖国。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华章。然而,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宜昌一直惦记在心,不曾忘怀。
“平和里巷子的外面都是红砖和青砖的房子,很气派。里面就是二到三层的住宅。当时朱光亚一家就住在这里。”据宜昌市农业农村局退休人员胡盛新介绍,当时自己住的房子前面是二马路,后面就是平和里。大约20世纪90年代末,平和里的这些住宅被拆了,成为单位宿舍。
“虽然只是短暂的3年时间,父亲对宜昌很有感情,我也希望能找寻到父亲与宜昌的一些故事。”朱明远说。
为宜昌市科技馆题词
在宜昌市档案馆馆藏中,有一张接待函显得异常珍贵。1996年11月30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来到宜昌,视察三峡工地。“虽然只有一天的停留,宜昌之行却给朱老留下了深刻印象。”负责接待工作的时任宜昌市政协主席李泉曾这样向身边人谈起。
也是在同一年,宜昌市科协干部曾勇和徐炜专程赶往北京,在中国科协办公厅向朱光亚汇报宜昌市的科技工作。
“当时朱老72岁了,工作特别忙,但是听说我们来自宜昌,代表家乡人民看望他,欣然答应见面。”时隔28年,与朱光亚见面的一些细节仍让徐炜记忆犹新,“其实我们当时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朱老为宜昌市科技馆题词。”
作为当时全市重点项目之一,宜昌市科技馆于1983年12月动工,1988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可容纳千人开展学术活动,是全市科技活动的中心。
深知朱老很低调,徐炜内心很忐忑。“当我们提到宜昌市科技馆作为宜昌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技科普基地,希望让科学家来题词,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有一个指引的时候,朱老爽快地答应了。”半小时的接待时间里,朱光亚也讲起了回到宜昌后看到的变化。和蔼可亲的朱光亚,给徐炜和曾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多月后,市科协收到了朱光亚寄来的毛笔题字。“有一种高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感觉。”徐炜回忆,当时全单位争相传看,大家都非常兴奋。很快宜昌市科协就用朱光亚的题字做好了钢架,加上名字和印章,悬挂在宜昌市科技馆的大楼上方。
与宜昌的不解之缘
寒冬季节,站在三峡大坝观景平台,俯瞰长江浩荡东流,震撼与感动难以言表。高峡平湖与往来如梭的船舶,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宜昌正式开工。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一批批专家、学者前来宜昌考察。
“从1983年到2006年,我作为宜昌市科协干部,23年间接待了朱光亚等多位中国科协领导专家到宜昌考察。”在曾勇的印象中,朱光亚对三峡工程建设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
实际上,朱光亚和宜昌的交集远不止于此。
1999年,时任全国科协主席的朱光亚再次回到宜昌,住在桃花岭饭店,还特意回到平和里看望。“当时朱老说还记得家门口的那条路,由于离家时太小了,其他印象都模糊了。”曾勇回忆,当时是朱光亚的邻居、原宜昌市教育局干部赵传厚带领前往。
1999年8月16日,在宜昌市第一中学即将建校90周年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题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2009年8月19日,三峡日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策划推出的专栏“我写‘宜昌之最’”刊发了文章《朱光亚——宜昌籍“两弹一星”元勋》。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月28日,三峡日报刊发《朱光亚的“宜昌情结”》悼念朱光亚。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2012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颁奖辞让无数人动容。
用朱光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惟愿一生成一事。朱光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伴随着天空中那颗“朱光亚星”,永远闪耀。
如今,随着二马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朱光亚出生地平和里纳入了改造范围。平整路面、空调及管线规整、拆除陈旧破损围墙、整修房屋外立面、美化绿化亮化……平和里乃至整个宜昌,正在由内而外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三峡日报 记者 刘慧艳)
发表时间:2024-12-26 来源:湖北文明网
从上到下:朱光亚。朱光亚(左一)年幼时与家人的合影。幼年时期的朱光亚。朱光亚的西南联大物理学系毕业证明书。青年时期的朱光亚。朱光亚为宜昌市第一中学建校90周年题词。宜昌市科技馆。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
2024年12月25日,是“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朱光亚长子朱明远再次到武汉,为家乡人民讲述父辈以身许国的燃情岁月。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宜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也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找寻朱光亚与宜昌的不解之缘。
出生于宜昌的“两弹一星”元勋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著名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牵头组织起草这封公开信的,正是当时25岁的朱光亚。
今天,当我们谈起朱光亚,这个名字已是万众敬仰: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然而,当我们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名字以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最晚解密的。
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当“朱光亚”这个闪光的名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2004年,从事宜昌地方志工作的朱复胜,辗转与北京朱光亚同志办公室取得联系,并得到了朱老本人的确认:朱光亚于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宜昌城区平和里。朱光亚和宜昌的一段渊源也由此被挖掘出来。
朱光亚,家里排行第三。1927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朱光亚随全家迁至汉口,住在汉口南京路崇正里。朱光亚的父亲朱懋功毕业于法语学校,后在外资企业工作。受父亲影响,朱光亚在少年时就接受了西式教育。由于勤奋好学、聪慧踏实,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朱光亚与父母、两个哥哥一起向大后方撤迁,再次回到宜昌。短暂停留之后,他们又从宜昌乘船到了重庆。
从西南联大出发,朱光亚登上了世界舞台,随后又毅然重返祖国。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华章。然而,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宜昌一直惦记在心,不曾忘怀。
“平和里巷子的外面都是红砖和青砖的房子,很气派。里面就是二到三层的住宅。当时朱光亚一家就住在这里。”据宜昌市农业农村局退休人员胡盛新介绍,当时自己住的房子前面是二马路,后面就是平和里。大约20世纪90年代末,平和里的这些住宅被拆了,成为单位宿舍。
“虽然只是短暂的3年时间,父亲对宜昌很有感情,我也希望能找寻到父亲与宜昌的一些故事。”朱明远说。
为宜昌市科技馆题词
在宜昌市档案馆馆藏中,有一张接待函显得异常珍贵。1996年11月30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来到宜昌,视察三峡工地。“虽然只有一天的停留,宜昌之行却给朱老留下了深刻印象。”负责接待工作的时任宜昌市政协主席李泉曾这样向身边人谈起。
也是在同一年,宜昌市科协干部曾勇和徐炜专程赶往北京,在中国科协办公厅向朱光亚汇报宜昌市的科技工作。
“当时朱老72岁了,工作特别忙,但是听说我们来自宜昌,代表家乡人民看望他,欣然答应见面。”时隔28年,与朱光亚见面的一些细节仍让徐炜记忆犹新,“其实我们当时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朱老为宜昌市科技馆题词。”
作为当时全市重点项目之一,宜昌市科技馆于1983年12月动工,1988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可容纳千人开展学术活动,是全市科技活动的中心。
深知朱老很低调,徐炜内心很忐忑。“当我们提到宜昌市科技馆作为宜昌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技科普基地,希望让科学家来题词,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有一个指引的时候,朱老爽快地答应了。”半小时的接待时间里,朱光亚也讲起了回到宜昌后看到的变化。和蔼可亲的朱光亚,给徐炜和曾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多月后,市科协收到了朱光亚寄来的毛笔题字。“有一种高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感觉。”徐炜回忆,当时全单位争相传看,大家都非常兴奋。很快宜昌市科协就用朱光亚的题字做好了钢架,加上名字和印章,悬挂在宜昌市科技馆的大楼上方。
与宜昌的不解之缘
寒冬季节,站在三峡大坝观景平台,俯瞰长江浩荡东流,震撼与感动难以言表。高峡平湖与往来如梭的船舶,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宜昌正式开工。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一批批专家、学者前来宜昌考察。
“从1983年到2006年,我作为宜昌市科协干部,23年间接待了朱光亚等多位中国科协领导专家到宜昌考察。”在曾勇的印象中,朱光亚对三峡工程建设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
实际上,朱光亚和宜昌的交集远不止于此。
1999年,时任全国科协主席的朱光亚再次回到宜昌,住在桃花岭饭店,还特意回到平和里看望。“当时朱老说还记得家门口的那条路,由于离家时太小了,其他印象都模糊了。”曾勇回忆,当时是朱光亚的邻居、原宜昌市教育局干部赵传厚带领前往。
1999年8月16日,在宜昌市第一中学即将建校90周年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题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2009年8月19日,三峡日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策划推出的专栏“我写‘宜昌之最’”刊发了文章《朱光亚——宜昌籍“两弹一星”元勋》。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月28日,三峡日报刊发《朱光亚的“宜昌情结”》悼念朱光亚。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2012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颁奖辞让无数人动容。
用朱光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惟愿一生成一事。朱光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伴随着天空中那颗“朱光亚星”,永远闪耀。
如今,随着二马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朱光亚出生地平和里纳入了改造范围。平整路面、空调及管线规整、拆除陈旧破损围墙、整修房屋外立面、美化绿化亮化……平和里乃至整个宜昌,正在由内而外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三峡日报 记者 刘慧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